7第六章(1 / 1)

很长一段时间后,羽成蘅才知道,当时送大皇子羽成熙到梁国为质这件事,到底在羽国引起多大的震动。

事实上在大多数羽国的大臣和百姓心目中,即使七皇子羽成灏取代大皇子羽成熙成为羽国太子,他们所认定的太子依然只有羽成熙一人。

羽成熙的出身尊贵无双,身兼皇族与当世第一士族萧家的血统。他是皇后萧氏所出,既是嫡子,也是长子,在正德帝羽宗仪心里始终有着不同的地位。羽宗仪曾经毫不忌讳地宠爱这个长子。羽成熙的出生承载了很多人的期望。而羽成熙的确能满足所有人的期望。他俊秀聪颖尊贵大气,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皇族继承人的典范。在战乱颠簸中,小小年纪的他甚至替父皇羽宗仪出过主意,他的所有皇弟妹能得以幸存,有一小半是他的功劳。

从古至今的立储形式中,无论立嫡立长立宠立贤,他都是当之无愧的羽国储君。

虽然碍于司徒弘烨的势大,主弱臣强,最终登上太子之位的是七皇子羽成灏,但在大臣的心中,只有羽成熙这个羽国最优秀的皇子才是真正能带领羽国走向强盛的未来君主。

司徒弘烨的军队可以让羽国的君臣在明面上臣服,甚至暂时允许非长非嫡的羽成灏成为太子,但对于羽成熙,很多人都是明里暗里保护着。这也是司徒弘烨司徒琅等人无法对羽成熙下手,甚至连其他皇子都始终对羽成熙敬畏有加的重要原因。

但司徒弘烨不是一个被动的人。这些人的心思他都看在眼内。他们想保住羽成熙,保住心目中理想的储君,他偏要把羽成熙推出去,还要无可挑剔地推出去!

所以梁国使者来了。

说昇王殿下让大皇子到梁国为质?不是。是两国皆成秦晋之好,为大皇子羽成熙争取到梁国为后盾。只是梁皇疼惜公主年幼,让大皇子到梁国劝慰劝慰。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为什么要反对?

梁国心存歹心,要谋害大皇子?没关系,若大皇子有损伤,昇王殿下会出兵为其讨回公道,绝不吃亏!

大臣们的反对被一一驳回。昇王殿下完全展露他促成此事的决心!他给出两个选择:废后,还是“出使”梁国?

一旦皇后萧氏被废,羽成熙这个大皇子的地位顷刻落下千丈,再无名正言顺继位的可能。想想至今仍下落不明的二皇子羽成祺!

选择出使梁国,起码保住皇后的地位,又赢得为国为民的美名,只要保护得当,未必没有一线生机……

而且,一旦羽成熙不去梁国,代替他去的必定是其他年长的皇子。皇子们的母族大多出身士族。这些士族把皇子看成自家的一份子,护得跟眼珠子一般。为了羽成熙把自家的皇子推出去,他们心里并不十分舍得。

从前有羽成熙这个才德兼备的大皇子作对比,其他人不敢有非分之想。一旦搬开羽成熙这座高山……

各大士族结成的松散战线,本就不是牢不可破。此时因为各自的私心更是变得不堪一击。

羽成熙质于梁国,势在必行。

*******************************************

作为羽国上层议论中心的羽成熙正在上书房教幼弟写字。

上书房里只有大皇子羽成熙四皇子羽成雪十一皇子羽成蘅。太子羽成灏跟着王父司徒弘烨准备与梁国联婚的事儿。羽成慕被司徒悦不知带到哪里玩去了。

自那日羽成熙把羽成蘅从窗边抱下来,说了那么一句话,这位俊秀尊贵的大皇子似乎开始有了为人兄长的自觉。当羽成蘅想读书又不得其法时,羽成熙会从旁指点于他。

羽成熙不像羽成灏那样被司徒弘烨洗过脑,不会言必称司徒弘烨,讲解教授的内容又比那个只敢教认字的山羊胡太傅要强得多,羽成蘅自然乐得接受他的指点,听话乖巧得不得了。

此时,羽成熙便握着羽成蘅的小手,一笔一划地教着他写羽国的文字。

羽成熙的字飘逸隽秀,带着泱泱大气,极为漂亮。羽成蘅害羞腼腆,人却是颇为聪明有悟性的,短短时日,竟也习得羽成熙的字中的几分韵味。

羽成雪在一边安静地看着挨在一起教得认真和学得认真的两人,清冷绝美的脸上,带了一丝几不可察的柔和。

羽国的文字与羽成蘅上一世所习的繁体字一样,不过用毛笔写字却不擅长,他在羽成熙的引导下写下一页漂亮的字,清秀的小脸上不禁绽放一抹灿烂的笑。

“大皇兄,阿衡写好了。”他仰着下巴,扭过头得意地对羽成熙道。

“进步了。”羽成熙认真地审视着宣纸上的字,微微颔首。

羽成蘅双眼一亮,一副被赞扬了又有些不好意思的模样,摇头晃脑的甚是可爱。

羽成熙微微一笑,轻轻摸了摸羽成蘅的头。他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平时和其他皇弟并不亲近,皇弟们对他的态度也是又敬又畏。接近这个斯文腼腆的十一皇弟,他自有他的考量。但相处下来,他倒有几分真心喜爱这个天真烂漫又有着恻隐之心的皇弟。

更难得的是,性子清冷却与他有几分默契的阿絮也对这个皇弟有些另眼相看。

他即将前往梁国。士族们只看到他对皇弟们的压制,却看不到他对他们无形的保护。随着司徒弘烨势力的不断膨胀,皇子们的处境只会越来越艰难。如果皇室子弟不能团结一致对抗司徒弘烨,他们的下场恐怕难以预料。

羽成熙希望羽成蘅最终能活下来。事实上,他希望羽国皇室的血脉尽可能多地存活下来,不会有被司徒弘烨灭族的一天。但这已不是他能控制得了的事。

他能做的,只有多教导羽成蘅几分,让小小年纪的他多懂一些,保有一丝对自己的兄弟的纯善之心。说不定有一天,这点想念能起到作用。

思及此,羽成熙看了羽成雪一眼,羽成雪回视他,顿了顿,对他轻轻点头。

“大皇兄,今天您讲哪一课?”羽成蘅对羽成熙和羽成雪的异样一无所觉,拿出贴身带着的一本小抄本。这小抄本是羽成熙亲自抄写送给他的。由于司徒弘烨将宫中书籍束之高阁,皇子们能看的书籍少之又少。堂堂皇子,想看书还得各显神通。

羽成熙是个极致烫贴的人。他对一个人好,也是极致烫贴的好。每每看着小抄本上飘逸隽秀的字迹,羽成蘅都有这种感叹,更不用说里面誊抄的内容十分适合七岁的小童启蒙,看得出是费心思仔细挑选过的。即使知道羽成熙接近他别有用心,到能做到这个份上,谁又能否认他有几分真心?即使只是轻微的,羽成蘅也确为这份用心感到动容。

“这一课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羽成熙慢慢说,让他翻到小抄本的最后一页。

羽成蘅心里略过一抹隐隐的沉重。他想起羽成熙将到梁国为质。自古质子都是生死难料,大多会死在敌国,能安全回国的,大多是些有大作为的。他不希望羽成熙死,但若羽成熙平安归来,他的同胞七皇兄,太子哥哥,又将如何自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羽成熙,并不是坐以待毙的人,他心怀大志。

羽成蘅捧着书看似认真实质走神地听着羽成熙清越的声音一字一顿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羽成熙的及冠之礼十分隆重。

钦天监定下吉日,羽成熙于吉日前三日开始进入皇室太庙斋戒。

冠礼举行当日,羽成熙沐浴更衣,穿上羽国皇子的绛紫色绣金线四龙正服,披散着一头流光四溢的黑发,雍容优雅地行至太庙正殿,跪拜自己的身生父母——羽国的帝后。

在礼官悠长的叫唱中,终于被放出冷宫的萧皇后含泪为羽成熙束发。而后正德帝羽宗仪亲自捧起冠弁,为羽成熙戴上。

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加缁布冠。

再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加皮弁。

终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加爵弁。

加最后一弁之后,羽宗仪看着已经长成卓然少年的嫡长子,总是透着文弱怯懦的眼睛也不禁闪过涩意。想到他必须马上启程梁国,前程未卜,父子俩再见不知是何年何月,他的脸上闪过一抹伤感,哑着声音道:“羽皇族之子成熙,朕赐你‘元泽’之字。望皇儿……一路珍重……”最后一句说得极轻。

“谢父皇。”羽成熙纤长的眉睫轻轻一颤,恭谨下拜。

礼成后,羽成熙拜别正德帝与萧皇后,在宫人的簇拥下离开皇宫,与正在等候的梁国使者团会合。

冠礼举行后即前往梁国,这是羽成熙与司徒弘烨达成的协议。

后史书记载:羽国正德六年,大皇子羽成熙及冠之礼成,平帝赐字元泽,以婿名,质于梁国。

作者有话要说:下章预告:

青年突然毫无警兆地偏过脸,视线没有分毫偏差地对上羽成蘅窥看的视线!